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

课程编码:083001M04003H 英文名称:Modern Environmental Analysis 课时:60 学分:4.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郑明辉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讲述现代环境分析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运用最新环境分析手段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

预修课程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现代环境分析概论 4学时 郑明辉
第1节 环境分析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郑明辉
第2节 环境监测的一般方法
第3节 优先监测污染物
第二章 色谱分析 18学时 蔡亚岐
第1节 色谱分析概论 蔡亚岐
第2节 气相色谱及其环境分析应用
第3节 液相色谱法
第4节 离子色谱及其环境分析应用
第5节 形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第6节 色谱技术在环境分析中应用进展与展望
第三章 水和废水监测 8学时 张元勋
第1节 水质监测方案 张元勋
第2节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第3节 无机化合物测定
第4节 有机污染物监测
第5节 底质监测
第四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5学时 张元勋
第1节 监测方案的制订 张元勋
第2节 气态污染物及颗粒物测定
第3节 污染源监测
第五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分析 3学时 张元勋
第1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张元勋
第2节 固体废物的采样与制备
第3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第六章 应急监测 1学时 张元勋
第1节 应急监测 张元勋
第七章 自动监测 1学时 张元勋
第1节 自动监测 张元勋
第八章 环境样品的前处理 4学时 郑明辉
第1节 经典样品处理技术 郑明辉
第2节 样品处理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九章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2学时 郑明辉
第1节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郑明辉
第十章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2学时 郑明辉
第1节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郑明辉
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进展 6学时 郑明辉
第1节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郑明辉
第2节 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3节 履约成效评估全球POPs监测计划
第十二章 实习课 4学时
第1节 实习课 郑明辉
第2节 实习课 蔡亚岐

参考书
1、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 江桂斌 2016.0 化学工业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1. 郑明辉 老师简介
郑明辉,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现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 《环境化学》副主编, Chemospher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学报》、《色谱》等编委。
1.2研究领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过程、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1.3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特征、环境风险与控制原理研究2015-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合作项目 全球POPs监测与成效评估关键技术与方法 2014-2018
1.4主要学术成就
自2007年起担任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亚太区域组织委员会主席,组织协调亚太区域49个签约国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完成了2部《亚太区域POPs监测报告》。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邀专家,参加编写《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导则》、《全球二恶英类污染源调查技术导则》以及《POPs减排最佳环境技术与最佳环境实践(修订版)》等有关POPs的全球性技术标准的编写工作。
所领导的团队提出的中国二恶英排放清单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履约实施计划》所采纳;主笔完成的《中国POPs监测报告》已由中国政府正式提交斯德哥尔摩公约秘书处。主要负责了一些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起草、国家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他及其团队发明的焚烧设施二恶英阻滞技术已在工程化应用中显示了技术优势。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201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3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010-62849172
电子邮件:zhengmh@rcees.ac.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环境科学楼519

2.张元勋 老师简介:
张元勋,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教务部部长。详见http://people.ucas.ac.cn/~yxzhang


3蔡亚岐 老师简介:
蔡亚岐,1964年出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现任 《环境化学》副主编,《分析试验室》编委。
3.2.研究领域
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
3.3.主要研究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典型区域疾病高发人群污染物内暴露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合纳米材料和高分辨质谱一体化结合的新型污染物复杂环境样品分析方法研究,2016-2020

3.4.主要学术成就
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环境污染物的环境存在、迁移转化及归趋研究和新型复合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其在环境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全氟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和环境归趋研究,在武汉汤逊湖区域开展的全氟化合物迁移、职业人群暴露和削减规律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使用碳纳米管固相萃取富集环境水样中有机污染物,引发了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率先将复合磁性纳米材料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富集分析和纳米限域增强类芬顿反应降解研究,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以通讯作者发表于J. Chromatogr. A杂志的3篇关于磁性纳米材料萃取富集有机污染物的论文均被该杂志授予Highly Cited Award。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研制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 Sci. Technol., Chem. Commun., Anal. Chem., J. Mater. Chem.等IF>5的本领域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学术专著5部,参编高等学校教材3部;2005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