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气候变化讨论课

课程编码:070601M06001H 英文名称:Overview of Climate Change Sciences in IPCC WG1 AR5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专业研讨课 主讲教师:周天军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地理、生态、以及从事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等专业研究生的研讨课程。课程目的是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理解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熟悉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手段,知晓气候预估的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围绕着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讨论,强调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研究生已经具备大学毕业水平的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知识。

预修课程
IPCC AR5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USA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 《Climate Science Special Report》 (Fourth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Volume 1)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气候变化基本概念介绍
第2节 选课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
第二章 大气要素的变化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
第2节 围绕前期布置的科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海洋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四章 古气候:重建与模拟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不同时段古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五章 东亚气候变化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过去百年东亚气候变化的特征及驱动因子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六章 气候模式:现状与展望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CMIP6气候模式现状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七章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研究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检测、归因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八章 动力降尺度:现状与展望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降尺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介绍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九章 气候预估和预测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气候预估、情景和年代际预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第十章 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问题概述 2学时 周天军
第1节 介绍目前关注的气候变化前沿演技
第2节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互动

参考书
1、 Elementary Climate Physics ; F. W. Taylor 2005年 OUP Oxford

课程教师信息
 周天军,理学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天军1969年1月生于山东龙口。1987年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学习,1994年和1999年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中科院大气所博士后出站。先后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动力气象实验室LMD、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研究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加拿大环境部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亚澳季风变率、东亚气候变化。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在东亚夏季风(EASM) 的年代际变化研究上,提出EASM 年代际变化与全球季风的联系,揭示全球陆地季风区面积近50年的减少趋势,证明海洋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热带大洋增暖)对全球陆地季风和东亚季风减弱的强迫作用。(2)在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研究方面,揭示东亚气候年际变率的两种主导模态和相关联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影响亚澳季风降水年际变率主导模态可预报性的过程。(3) 合作发展多圈层耦合的LASG/IAP气候系统模式、LASG/IAP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提出国内第一个“海气淡水通量”耦合方案;作为LASG“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模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组织开展IAP FGOALS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完善和参加CMIP5科学试验。合作出版专著二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论文12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2400余次、CSCD引用2000余次;H-index为29。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5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 5 )、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技创新贡献奖”、第五届 “ 学笃风正优秀青年科技奖 ” 、第二届 “ 学笃风正优秀论文奖 ” 、中国科学院 “ 王宽诚博士后奖励基金 ” 、中国气象学会 “ 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 ” 、第二届 “ 谢义炳奖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