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前新生代环境

课程编码:070905M05003H 英文名称:Pre-Cenozoic Environment 课时:34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普及课 主讲教师:汉景泰等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地球自形成以来地表环境经历的重要演化阶段和重大地质事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演化,生命起源与演化历史,前新生代各地质时期板块运动与海陆分布、岩浆活动、造山运动、气候状况与古地理特征,了解古环境记录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前新生代不同时期古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学习新生代时期古环境和古气候奠定基础,也可为已经学习过新生代环境的同学提供更宽的思路和纵深的视角。要求选课生出席课堂听讲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或自然地理学,或其他有关地质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等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环境的概念
第2节 新生代环境概念的由来
第3节 学习前新生代古环境的意义
第4节 《前新生代环境》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和区别
第5节 《前新生代环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第二章 时间标尺与地球环境史速览 1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时间标尺
第2节 地球发展历史速览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地层划分(沉积岩)
第2节 地层对比
第3节 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第4节 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
第5节 三套地层单位/系统的特点与联系
第6节 3.6 层型
第7节 3.7 地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8节 3.8 地层区划
第9节 3.9 区域地层表的建立
第10节 3.10 构造活动、岩浆作用的时代确定
第四章 古环境识别方法与标志 2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相和相变
第2节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第3节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第五章 板块构造分析与古板块重建 2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板块构造学说
第2节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测证据
第3节 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
第4节 威尔逊旋回
第5节 板块构造与传统的槽台说
第6节 古板块的重建方法
第六章 前寒武纪古环境及重大环境事件 4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6.1 前寒武纪的时间范围和时代划分
第2节 6.2 前寒武纪古环境特征及研究方法
第3节 6.3 太阳系的形成、化学元素起源、地球的形成
第4节 6.4 冥古宙与太古宙重大环境事件
第5节 6.4 冥古宙与太古宙重大环境事件
第6节 6.5 元古宙重大环境事件
第七章 前寒武纪地层及形成环境 2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概述:太古宙地层时限、分布及陆块地理位置
第2节 太古宙岩石与地层特征
第3节 华北地区太古宙地层
第4节 中国其他地区的太古宇
第5节 世界太古宇分布及主要类型
第6节 元古宙地层及分布特征
第7节 华北板块元古宙地层
第8节 中国南部的元古宙地层
第9节 晚元古代气候
第10节 中国中-晚元古代古地理环境
第八章 早古生代环境 4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显生宙概况
第2节 早古生代概况
第3节 早古生代生物界
第4节 重要的生物门类和标准化石
第5节 生物相
第6节 中国的寒武系
第7节 中国的奥陶纪
第8节 中国的志留系
第9节 早古生代中国主要矿产资源
第10节 全球早古生代环境概述
第11节 早古生代生物事件
第九章 晚古生代环境 4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晚古生代概况
第2节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3节 中国的泥盆系
第4节 中国的石炭系
第5节 中国的二叠系
第6节 全球晚古生代地史简述
第7节 晚古生代气候及重大环境事件
第8节 中国的晚古生代 矿产
第十章 中生代环境 4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中生代概况
第2节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3节 中国的三叠系
第4节 中国的侏罗系
第5节 中国的白垩系
第6节 全球中生代地史简述
第7节 气候及重大环境事件
第8节 中国的中生代矿产
第9节 新生代环境展望
第十一章 环境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假说 2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环境、气候变化的基本类型
第2节 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准周期环境变化
第3节 长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
第4节 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的轨道要素理论
第5节 盖亚(Gaia)理论
第6节 结语
第十二章 前新生代环境课程总结梳理 2学时 汉景泰
第1节 前新生代环境课程总结梳理

参考书
1、 《地球系统与演变》 汪品先等 2018年 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汉景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室研究员。主要从事第四纪古环境、古气候陆相沉积记录研究,新生代时期岩石圈过程的古环境响应。具体包括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红黏土序列的古气候记录,西太平洋及中国东部岩浆活动与板块构造演化关系,青藏高原隆升、岩浆活动表现与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盆地演化、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关系,第四纪晚期东亚季风区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研究。
教育背景
1989-10--1995-07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学系 博士
1982-02--1984-1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硕士
1978-02--1982-01 北京大学地理系 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