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能源地质学

课程编码:070904M04004H 英文名称:Energy Resource Geology 课时:66 学分:4.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琚宜文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质学科各专业(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常规能源、非常规油气与新兴能源两部分。常规能源主要讲授石油、天然气和煤的组成、形成演化和聚集等,非常规油气与新兴能源主要讲授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型铀矿的特征、形成和分布以及其他主要新能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能源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当前能源地质学的科学前沿及其进展,提高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与模拟的基础上对能源地质研究的能力,为将来开展能源地质研究与相关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国际能源状况分析
第2节 国内能源状况分析
第二章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沉积有机质的成因
第2节 近现代沉积有机质的物质组成
第3节 沉积有机质的聚集
第三章 沉积有机质的物质组成 6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煤的物质组成
第2节 煤的物质成分
第3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组成
第4节 油页岩的物质组成
第四章 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利用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性质和利用
第2节 煤的性质和利用
第五章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作用 9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演化的阶段
第2节 演化的标志
第3节 演化的产物
第4节 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机理
第5节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类型
第六章 煤层和油气藏的形成和变化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成油、气和煤的沉积体系
第2节 煤层的形成和变化
第3节 油气藏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第七章 能源资源聚集分布及能源盆地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聚集
第2节 能源盆地结构与能源盆地演化
第3节 能源盆地构造及其对能源矿产的控制作用
第八章 致密砂岩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机理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
第2节 致密砂岩油气类型
第3节 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
第九章 页岩油气储层生烃与富集机理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页岩储层特征
第2节 页岩油气生烃过程
第3节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地质评价
第十章 煤层气成因类型与富集模式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煤层气成因类型
第2节 煤层气赋存机制
第3节 煤层气的富集模式
第十一章 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和分布 6学时 吴时国
第1节 天然气水合物成因
第2节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特征
第3节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及动力学
第十二章 沉积型铀矿的成矿条件和特征 3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沉积型铀矿成矿条件
第2节 沉积型铀矿主要特征
第3节 沉积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及成矿远景
第十三章 南海北部能源分布特征 6学时 何家雄
第1节 石油天然气分布
第2节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
第十四章 地热能特征及其利用 6学时 胡圣标
第1节 地热资源的类型
第2节 地热的地质特征及综合利用
第十五章 能源地质实习 6学时 琚宜文
第1节 综合实习

教材信息
1、 能源地质学 陈家良 2005年5月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 煤层气地质学 傅雪海 2007年1月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能源盆地构造、能源地质与开发和以及纳米地质与成藏成矿系统等。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副会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委员,第443次(2012年)和476次(2013年)香山科学会议申请人和执行主席之一,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多次召集人和会议(包括分会)主席。国际期刊《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副主编及其专刊特约主编(2017,2020年)、《Minerals》特约编委(2020年)、《China Geology》编委;国内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煤炭学报》、《气体地球科学》编委,《地球科学》专刊特约主编(2018年)、《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专刊特约主编(2016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科技专项课题等2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90多篇,EI收录60多篇,已有论文入选ESI 1% 高被引论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励7项;已受理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