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高等构造地质学

课程编码:070904M04001H 英文名称:Advanced Structural Geology 课时:60 学分:4.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侯泉林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课程适当浓缩了传统构造地质学教科书的基础知识部分,重点增加了当前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内容,介绍了一些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热门课题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概念,增加了部分实用知识内容和研究实例讨论,并尽量使狭义构造地质学知识向固体地球科学的相关学科进行扩展和衔接,同时注重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之熟悉当今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打好知识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构造地质学专题;定量研究构造变形的基本方法-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碰撞造山带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际构造地质问题,为将来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岩石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绪论
第二章 板块构造学基础 14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第2节 板缘构造特征
第3节 板内构造特征
第三章 构造形迹与成因-几何学与运动学 9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岩石破裂准则(重点讲授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第2节 线理: 类型,成因,a线理和b线理
第3节 劈理:破劈理,褶劈理,板劈理,片理;成因分析
第4节 节理:类型,成因,与其它构造关系
第四章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 3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基本原理
第2节 常用测量方法
第3节 应用实例
第五章 岩石流变学行为与运动学涡度 2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岩石流变学行为与运动学涡度
第六章 构造岩基本问题 2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概念
第2节 构造岩类型
第3节 构造岩特征
第七章 脆性构造运动学 1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脆性构造运动学
第八章 逆冲推覆构造 3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几何结构:叠瓦式(前展式和后展式),双冲构造(duplex)
第2节 组合型式: 背冲,对冲,楔冲; 倾向腹陆式双冲构造(hinterland-dipping duplex), 背形堆垛构造(antiform stack duplex), 倾向前陆式双冲构造(foreland-dipping duplex)
第3节 逆冲作用控制下的褶皱作用:断湾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及其构造环境
第4节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第九章 韧性剪切带 3.0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
第2节 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褶皱
第3节 剪切指向的判定和总位移量的测定
第十章 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3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伸展构造类型
第2节 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机理
第3节 拆沉作用
第4节 变质核杂岩
第5节 伸展构造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
第十一章 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 3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走滑断层特征和类型
第2节 走滑断层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
第3节 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挤压盆地、花状构造、牵引构造
第4节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第十二章 造山带的概念及其构造分析 3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造山带的概念与成因类型
第2节 造山带构造样式与大地构造相
第十三章 讨论 9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讨论
第十四章 考试 3学时 侯泉林
第1节 考试

参考书
1、 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 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 1999 海洋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侯泉林,男,1963年2月生于河南省武陟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9~1987.7在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进修教师;199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10月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11~1995.11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5.10~2002.09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地构造”创新学科组组长。2002年10月调中国科学院大学工作,曾任国科大副校长,主讲“高等构造地质学”研究生核心课程。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著百余篇。主要研究领域:构造地质、煤层气地质、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球化学等。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中国煤层气”和“煤田地质与勘探”等杂志编委。曾到英国Leicester大学、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等大学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