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系列讲座

课程编码:085400M00001T 英文名称:Lecture Serie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系列讲座 主讲教师:胡伟达等

教学目的要求
此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系列讲座,本课程共有7个讲座,分别是7位双聘教授授课。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仿生红外光电探测器 3学时
第1节 类视网膜红外探测
第2节 智能红外感知
第3节 智能红外感知
第二章 量子阱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3学时
第1节 红外探测器概述
第2节 红外探测器性能指标
第3节 量子阱焦平面探测器
第三章 空间主动光链路与精密测量关键技术 3学时
第1节 空间主动链路应用
第2节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空间光链路
第3节 太极引力波探测空间干涉光链路
第四章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光电器件 3学时
第1节 红外焦平面概述
第2节 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结构、材料与器件
第3节 超晶格红外焦平面研究进展、应用与趋势
第五章 红外光学材料 3学时
第1节 红外玻璃
第2节 红外透明陶瓷
第3节 红外-电磁隐身技术
第六章 新型二维材料红外探测器及应用 2学时
第1节 二维材料红外探测器的几种典型探测机理
第2节 二维材料红外探测器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七章 局域场调控的光电传感器 3学时
第1节 局域场的来源-—极化材料、特性及应用
第2节 光电传感器 —分类、发展趋势及应用
第3节 极化调控的新型光电探测器 —概念、思路、效果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苗金水,男,教授/研究员,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JKW人才计划,201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201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2018-2020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担任教授,长期致力于仿生智能红外光电探测芯片机理、研制与应用研究,近几年,在权威期刊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Nano Lett、ACS Nano、Adv. Mater.、Small、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等发表论文30篇,他引1500余次,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高引论文,曾应邀担任IEEE纳米技术国际会议的Co-Chair,IOP Nanotechnology、Frontiers in Physics等期刊的客座编辑,目前担任Adv. Mater.、Small、J. Appl. Phys.等期刊的特邀审稿人,曾获得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Fitch H. Beach Award、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Dissertation Completion Fellowship、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研究生指导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突破自己迎接挑战的优秀品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吃苦耐劳精神。
何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无机光功能材料。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溶胶凝胶制备光功能材料、分子掺杂金属材料、光功能介孔玻璃、3D打印光子学等。
贾建军,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本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硕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长期从事空间光电仪器设计与工程型号研制工作。钻研空间光电跟瞄系统、光机热一体化载荷设计等核心技术,在相关领域申请了多项专利。曾深度参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系列”、“嫦娥工程系列”等多个空间光电载荷的型号任务,担任“墨子号”卫星量子纠缠发射机主任设计师等多个岗位职务,同时也是多个预研课题负责人。目前主要从事空间主动光电与量子精密测量、空间大口径望远镜研制的工程任务,同时积极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预研和空间光通信产业化推广工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技术发明一等奖一次。
周易,男,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H863主题专家组成员,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人才计划,任院理事会成员、上海分会会长,入选科技委特殊科技领域青年托举计划,长期从事超晶格量子结构红外探测核心元器件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承担JW科技委主题项目、“核高基”重大专项、基金委面上等多个研究课题,在Small、APL、SST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胡伟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红外探测器的机理和应用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英国Royal Society-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被聘为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副主编、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执行主编、美国SPIE DCS Defense and Security - Infrar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等系列国际会议程序委员、《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技术》、《光学学报》编委。
主要从事红外光电探测器的机理、研制和空间应用研究。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国际SCI期刊共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
李宁,男,1968年10月生,九三社员,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Ⅲ-Ⅴ族基材料的红外光电器件机理、工艺制备、测试分析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GaAs/AlGaAs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及其焦平面器件等红外光电器件等。2000年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64′64元GaAs/AlGaAs多量子阱红外混成线列探测器组件并获得室温物体热像图,2005年研制出256×1甚长波(峰值波长为15微米)线列量子阱红外焦平面器件。此外,开展了1.3微米InGaAs雪崩二极管(APD)、量子点红外探测器(QDIP)、12微米量子阱双色器件、p型GaAs/AlGaAs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承担量子调控专项“基于冷原子与量子点的量子信息处理”子课题“单光子探测原理和技术研究”。
2003年获得上海市“启明星”项目的资助。2007年科研成果“红外探测效应中局域化机理与操控及其应用研究”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王建禄,男,1981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人才计划及奖项。
主要从事新型光电探测材料、物理、器件及芯片研究及应用开发。先后主持各类国家级项目1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包括Nat. Electron., Nat. Commun.,及Adv. Mater.等刊物,已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项。目前担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半导体学报》编委,《中国物理B》特约编委;担任20多种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人。?
  研究生培养方面,侧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原创性探索,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研究生特点引导培养其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能力,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能力拓展的相关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访学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