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盆地与能源研究系列进展

课程编码:070901M07002H 英文名称:Progress on Research of Basins and Energy Resource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高级强化课 主讲教师:何治亮等

教学目的要求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盆山耦合机制与动力学 3.0学时 刘少峰
第1节 盆山耦合机制与动力学
第二章 盆地构造热演化与能源赋存 4.0学时 刘少峰
第1节 盆地构造热演化与能源赋存
第三章 叠合盆地与油气 3.0学时 何治亮
第1节 叠合盆地与油气
第四章 盆地沉积环境与能源资源 4.0学时 邵龙义
第1节 盆地沉积环境与能源资源
第五章 全球及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进展 3.0学时 邹才能
第1节 全球及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进展
第六章 页岩油气:历程、现状与前景 3.0学时 何治亮
第1节 页岩油气:历程、现状与前景

参考书
1、

课程教师信息
邹才能,男,重庆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廊坊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04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省部级一等奖4项(1项排名第二、2项排名第三、1项排名第六),二等奖3项(排名分别第一、三、四),三等奖2项(排名分别第一、三),获得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以及“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长期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岩性地层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聚集、大油气区等地质理论创新研究,以及全国重大预探领域、科探井与风险井、勘探技术方法等攻关与评价,为推动我国油气勘探从构造向岩性地层油气藏根本性转变、引领我国油气勘探从常规向非常规油气战略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治亮,男,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学士学位,先后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石油地质领域内的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沉积地质学、油气盆地分析。历任地矿部荆州所所长、中石化西部分院院长,2006年开始为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持过多项国家及部级重点攻关项目,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5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省)级4项。其中《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多种储层形成基理与分布模式(2005CB422103)》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近5年获得过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地质科学》等权威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专著1部。
刘少峰,男,湖北武穴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2001年至2002年分别在西北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地学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盆山关系,沉积大地构造,沉积盆地动力学,盆地模拟,造山带地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
运用遥感方法研究了江苏地区区域构造及环形构造和成因机制;通过对贺兰山及鄂尔多斯盆地层序地层及盆缘构造分析,揭示了盆山耦合机制,并成功地模拟了前陆盆地演化;系统研究了秦岭及边缘古生代以来的盆山演化细节过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受多幕构造活动的控制关系、盆地碎屑物成分变化及其反映的大别山隆升剥露过程、秦岭勉略缝合带的斜向关闭和碰撞过程;同时研究了中国东部晚三叠世与侏罗纪盆山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在美国留学期间,对美国西部大绿河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盆缘逆冲事件对盆地沉积的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Basin Research》、《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科研论文约10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邵龙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0)、北京市优秀教师(2017),兼任教育部地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兼任地质论评、地质学报(2013-2019)、地学前缘、沉积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煤炭科学技术、Journal of Palaeogeograpy-English》等杂志编委、古地理学报副主编。长期从事含煤盆地沉积学及煤矿区大气环境等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专著16部,学术论文400余篇,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96篇, H指数33,RG指数41。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次,其中包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学方面,是教育部及北京市“地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教育部“岩石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北京市“岩石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线上精品课程《岩石学》负责人。已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4项及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1项。